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欣赏 诗词欣赏

《凉州词》全部_《凉州词》全部古诗

zmhk 2024-05-14 人已围观

简介《凉州词》全部_《凉州词》全部古诗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凉州词》全部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凉州词》全部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1.张籍《凉州词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2.《凉州词》诗词大意3.王翰《凉州词

《凉州词》全部_《凉州词》全部古诗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凉州词》全部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凉州词》全部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

1.张籍《凉州词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2.《凉州词》诗词大意

3.王翰《凉州词》全诗的意思

4.凉州词古诗的意思全解

5.凉州词唐王之涣的古诗

《凉州词》全部_《凉州词》全部古诗

张籍《凉州词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凉州词三首原文: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 *** 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风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凉州词三首翻译及注释

        翻译 其一低飞的雁群在傍晚时分出现在边城,芦苇正在努力地成长。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的驼 *** 缓缓前进。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丝绸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

        其二古镇的城门向着沙漠开敞,胡人的士兵经常依靠著小山丘。巡逻边城的来使出行应该趁早,想要平安无事没有使者来到。

       

        其三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注释 其一(1)碛:读qi,戈壁、沙漠。(2)白练:白色热绢。这里泛指丝绸。(3)安西:地名。唐方镇有安西都护,其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兼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贞元六年(790年),为吐蕃所陷。

        其二(4)沙堆:亦作「 沙堆 」,沙墩,小沙丘。(5)使客:使者。

        其三(6)风林关:在 唐代 陇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境内。位于黄河南岸。(7)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细,干熟时呈白色,为牛羊所喜食。(8)黄榆:乔木名,树皮黄褐色。叶,果均可食。(9)六十秋:从吐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10)恩泽:恩惠赏赐。(11)凉州:唐陇右道属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此地以凉州泛指陇右失地。

凉州词三首选析

        《凉州词》是乐府诗的名称,本为凉州一带的歌曲, 唐代 诗人多用此调作诗,描写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战事。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族趁虚大兴甲兵,东下牧马,占据了唐西北凉州(今甘肃永昌以东、天祝以西一带)等几十个州镇,从八世纪后期到九世纪中叶长达半个多世纪。诗人目睹这一现实,感慨万千,写了《凉州词三首》,从边城的荒凉、边塞的侵扰、边将的腐败三个方面,再现了边城惨淡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边事的深切忧患。

        其一:

        第一首诗描写边城的荒凉萧瑟。前两句写俯仰所见的景象。「边城暮雨雁飞低」,仰望边城上空,阴雨笼罩,一群大雁低低飞过。诗人为何不写边城晴朗的天空,却选择阴沉昏暗的雨景,因为此时诗人无心观赏边塞的风光,只是借景托情,以哀景暗示边城人民在胡兵侵扰下不得安宁的生活。为增强哀景的气氛,作者又将这暮雨雁飞的景置于特定的时节里。边城的阴沉悲凉,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这时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却是万物争荣的春天。「芦笋初生渐欲齐」,俯视边城原野,芦苇吐芽,如笋破土,竞相生长。这句已点明寒气消尽,在风和日暖的仲春时节,边城仍然暮雨连绵,凄凉冷清,很容易启人联想那年年岁岁的四季悲凉了。这两句写景极富特色。俯仰所见,在广阔的空间位置中展现了边城的阴沉;暮雨、芦笋,上下映照,鲜明地衬托出美好时节里的悲凉景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后两句叙事。在这哀景之下,边城的悲事一定很多,而绝句又不可能作多层面的铺叙,诗人便抓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最典型的事件:「无数 *** 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句中的「碛(qi)」,是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眺望边城原野,罕见人迹,只听见一串串的驼 *** 消失在遥远的沙漠中,这「遥过」的 *** 勾起了作者的遥思:往日繁荣的「丝绸之路」,在这温暖的春天里,运载丝绸的商队应当是络绎不绝,路过西安,通向西域;然而如今安西被占,丝绸之路受阻,无数的白练丝绸不再运往西域交易,「应驮」非正驮,用来意味深长。诗人多么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啊!「应驮」这点晴之笔,正有力地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从而点明了此诗的主题。

        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一、二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搔乱不安、紧张恐怖,这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 *** 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诗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像的艺术空间。

        其三:

        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元稹的《西凉伎》也说:「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忽尽空遗丘。连城边将但高会,每说此曲能不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凉州沦陷未收的原因,是守边将领的腐败无能。张籍的第三首诗正是表达这个思想主题,而诗的风格迥然有别。「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这两句写景,点明边城被吐蕃占领的时间之久,以及景象的荒凉萧瑟。「凤林关」,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北。安史之乱前, 唐朝 同吐蕃的交界处在凤林关以西,随着边城四镇的失守,凤林关亦已沦陷。在吐蕃异族野蛮掠夺、横暴奴役下,凤林关内,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岁岁年年只见寒水东流,白草丛生,黄榆遍地,一片萧条。这里,诗人既用「白草黄榆」从空间广度来写凤林关的荒凉,又用具体数字「六十秋」从时间深度来突出凤林关灾难的深重。「六十秋」这不是夸张而是写实,从公元762年( 唐代 宗初年)四镇失陷,到诗人公元824年写这首诗时,已是六十年还未收复。国土失陷如此之久,边民灾难如此之深,为什么没有收复?原因在哪里?由此诗人发出了深沉的感慨、愤激的谴责。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前句写边将责任的重大。「皆承主恩泽」,说明了边将肩负著朝廷的重命、享受着国家的厚禄、担负着人民的重望,守卫边境、收复失地是他们的天职。然而六十年来失地仍在吐蕃的铁蹄下,这不是国政内虚、边力不足。后一句直指原因:守边的将领无人提起收复凉州。边将享受着国家优厚的待遇,却不去尽职守边、收复失地,可见其饱食终日、腐败无能。这两句一扬一抑,对比鲜明,有力地谴责了边将忘恩负义,长期失职,实在令人可憎可恨,可悲可叹。

        此诗的主旨落在最后一句,诗人不是从正面围绕主题来叙述,而是从侧面落笔,这是此诗的一个显著特色。一、二两句从空间和时间描写边城深重的灾难,看来似乎是控诉吐蕃的侵占罪恶,而联系最后一句「无人解道取凉州」来看,诗人的用意是在用现实来谴责边将,正是他们的失职而带来的长期失陷,边将已成了历史的罪人。第三句以鲜明的对照,严正谴责边将无才无德,面对失去的山河熟视无睹。这一景一情,从侧面有力地突现了卒句主旨的表达,义正辞严,酣畅淋漓。

凉州词三首创作背景

        《凉州词》是乐府诗的名称,本为凉州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诗,描写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战事。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族趁虚大兴甲兵,东下牧马,占据了唐西北凉州(今甘肃永昌以东、天祝以西一带)等几十个州镇,从八世纪后期到九世纪中叶长达半个多世纪。诗人目睹这一现实,感慨万千,写了《凉州词三首》。 诗词作品:凉州词三首 诗词作者:唐代张籍 诗词归类:边塞、组诗

《凉州词》诗词大意

       凉州词二首·其一

       朝代:唐朝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创作背景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727年(开元十五年)至741年(二十九年)。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不久被诬罢职,遂漫游北方,到过边塞。闲居十五年后,复出任文安县尉,唐玄宗天宝元年卒于官舍。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相唱和,名动一时,「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其传世之作仅六首,但都是热情洋溢的佳作,其中《凉州词》和《登鹳雀楼》等尤为大气磅礴,韵调优美,皆可列入盛唐朝表作中。

王翰《凉州词》全诗的意思

       《凉州词》一共两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一、《凉州词·其一》

       1、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翻译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二、《凉州词·其二》

       1、原文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2、翻译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扩展资料: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第二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玄宗为子,玄宗许之。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赐而不许和亲。

       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

       这首诗,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凉州词古诗的意思全解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我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琵琶就会不停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快点上前作战。我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因为从古至今,前往战场的人中少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鉴赏:该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 “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凉州词唐王之涣的古诗

       《凉州词》古诗的意思全解如下:

       1、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诗人用壮丽的画面来形容黄河的源头在遥远的天边,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展示了凉州地区的高远和广袤。

       2、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凉州地区的城市和山峦。这里的一片孤城指的是凉州城,而万仞山则是指周围高耸的山脉。这个画面不仅展示了凉州地区的险要地形,也表达了当地人民在艰难环境中的坚韧和毅力。

       3、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诗人引用羌笛的哀鸣声来表达对凉州人民生活艰辛的同情。这里的杨柳指的是羌笛的曲调,而怨则是指羌笛声中流露出的悲伤情感。诗人用何须怨来劝慰那些在艰难生活中挣扎的人民,表达了对他们坚强精神的敬佩。

       4、第四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形容凉州地区的气候严寒,春风难以吹到玉门关。这里的春风指的是国家的关怀和温暖,玉门关则是指凉州地区的边关。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当地人民在严寒环境中的艰辛生活的关注和对国家未能给予足够帮助的遗憾。

《凉州词》的写作特点:

       1、以景生情,情景交融:《凉州词》以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关切。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绘了凉州地区的险要地形和自然环境的恶劣,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好了铺垫。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则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情感与景物相互融合,使诗歌充满了情景交融的韵味。

       2、运用修辞,生动形象:王之涣在《凉州词》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夸张,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拟人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语言简练,意蕴深厚:《凉州词》的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诗人通过精炼的词语和简洁的句式,描绘出了凉州地区的独特景象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同时,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使诗歌具有更为深厚的意蕴。

       4、承前启后,创新独特:《凉州词》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独特性。它不仅具有盛唐诗歌的豪放风格,还融入了新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描绘凉州地区的独特景象和人民生活,诗歌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厘米)。

       羌笛:属横吹式管乐。羌笛在汉代就已经传入甘肃、四川等地了,是唐代边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何须:何必。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度:吹到过。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创作背景: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王之涣辞官,过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十五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间。

赏析:

       以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今天关于“《凉州词》全部”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