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商隐之《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时间、地点、人物考证
“昨夜星辰昨夜风”出自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1、古诗内容: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2、古诗字词释义: “星辰”:众星,星之通称;“画楼”:指彩绘华丽的高楼;“桂堂”:形容厅堂的华美;“灵犀”:犀角中心的髓质像一条白线贯通上下,借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和暗通;“分曹”:分组;“射覆”:把东西放在菠盖物下使人猜;“走马”:跑马;“兰台”:秘书省的别称;“类”:类似;“转蓬”:指身如蓬草飞转。
3、全诗白话释义:昨夜的星空与昨夜的春风,在那画楼之西侧桂堂之东。身虽无彩凤双翅飞到一处,心却有灵犀一点息息相通。隔着座位送钩春酒多温暖,分开小组射覆蜡灯分外红。叹我听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马去兰台心中像转飞蓬。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赏析:
开头两句由今宵情景引发对昨夜的追忆。这是一个美好的春夜: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空气中充溢着令人沉醉的温馨气息,一切都似乎和昨夜相仿佛。但昨夜在“画楼西畔桂堂东”和所爱者相见的那一幕却已经成为亲切而难以追寻的记忆。
诗人没有去具体叙写昨夜的情事,只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的点染,画楼桂堂的映衬,烘托出一种温馨旖旎、富于暗示性的环境气氛,让读者自己意会。“昨夜”复迭,句中自对,以及上下两句一气蝉联的句式,构成了一种圆转流美、富于唱叹之致的格调,使得对昨夜的追忆抒情气氛更加浓郁了。
三、四两句由追忆昨夜回到现境,抒写今夕的相隔和由此引起的复杂微妙心理。两句说,自己身上尽管没有彩凤那样的双翅,得以飞越阻隔,与对方相会,但彼此的心,却像灵异的犀角一样,自有一线相通。五、六两句乍读似乎是描绘诗人所经历的实境,实际上是因身受阻隔而激发的对意中人今夕处境的想象。
李商隐之《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时间、地点、人物考证
李商隐的爱情诗《无题》,有两首是最著名的。其中之一是《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写了诗人追忆昨夜参加了富贵人家一次欢聚分离宴会后的无尽情怀,那么《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全诗内容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是一首恋情诗,写的是诗人回忆起昨天晚上参与的一次家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在席间相遇,人情相通的怀想和惆怅。
“昨夜星辰昨夜风”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荡气回肠之感慨。
“画楼西畔桂堂东”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
《昨夜星辰昨夜风》全诗译文: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凉风习习。我们的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身上没有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原文如下
读简友-风吹凡尘 之文章《李商隐的这首昨夜星辰昨夜风,究竟是为何人所写的?》颇有感触,好奇难抑,特作此文,交流之。
首先,要理解这首诗,
其中的,
送钩,射覆,指的是当时的一种游戏,项目;
唐朝时,秘书省在唐高宗龙朔年间改称兰台,光宅年间改称麟台,唐中宗神龙年间又改回秘书省。可见文中兰台指的就是秘书省。(秘书省是我国古代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
转蓬,指随风飘转的蓬草,文中用来比喻作者行踪无定或身世飘零。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
开成三年(838年)春,应博学宏辞试不取,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治今甘肃泾川县北)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并将女儿嫁给了他。
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不久,被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
武宗会昌二年(842年),李商隐以书判拔萃复入秘书省为正字,旋丁母忧居家。
会昌五年(845年)十月,李商隐结束了守孝,重新回到秘书省。
会昌六年(846年),李商隐在秘书省任正字。三十五岁的李商隐终于有了儿子(李衮师)。
大中元年(847年),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李商隐往赴桂林任职。五月,李商隐同郑亚来到距京城大约5000里以外的南方。
大中二年秋(848年),李商隐回到长安。据说,他在穷困潦倒之际,写信给故友令狐绹(他已经进入权力的核心)请求帮助,但遭到拒绝,结果只能通过自己考试得到一个盩厔县尉的小职位。
大中三年九月(849年),李商隐得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正的邀请,前往徐州任职。
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的妻子王氏在春夏间病逝。
大中五年(851年)年秋天,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的柳仲郢向李商隐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随自己去西南边境的四川任职。
大中九年(855年),柳仲郢被调回京城任职。出于照顾,他给李商隐安排了一个盐铁推官的职位,虽然品阶低,待遇却比较丰厚。
李商隐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抑郁寡欢,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
从上文可见,作者,837年,839年,842年,845年,四次进入秘书省任职,充分的说明了,作者所说的官场“转蓬”。由此可以排除837年入秘书省,那是作者第一次进秘书省,应该是意气风发。文中作者845年守孝而归,古人重孝不可能有送钩,射覆之心情。因此只能是839年或者842年其中的一次上任。作者于838年在泾州娶了王茂元之女,不久后又被被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这一波三折,让作者感觉自己漂浮不定,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诗的一三两句形成了内心无根的寂寞与表面富足的鲜明对比。第二句师爷认为应该是作者希望妻子理解的一种期待。因为作者仕途的飘忽不定,让他感觉对妻子有所亏欠,最后两句也正好说明了这种无奈的存在。
综合以上分析,师爷认为,这首诗诞生的地点应该就是作者842年左右任秘书省官职时在自家里感慨而写的,书中那个比翼双飞,灵犀相通之人应该就是作者的妻子。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