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2.荆轲刺秦王答案

3.高二语文文言翻译句子知识点介绍?

4.求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的考点句翻译

5.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6.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梳理_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整理

《刺客列传》

一、导入:

《刺客列传》同我们先前所学习的《滑稽列传》一样,是一片合传。他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五位著名刺客事迹。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则是其中的一部分——“荆轲刺秦王”。作为一个传承千载的故事,“荆轲刺秦”缘何受人追捧?刺客荆轲是怎样一个人?他为何要刺杀秦王?让我们从今天的课文中取寻找答案。

二、全文共18小节,可分为六大块:

第一部分(1-5)简介荆轲,写了荆轲的身世、特长、游历及结交

第二部分(6-8)太子丹交恶秦王。分别写了太子丹与秦王矛盾的背景;鞠武对太子丹的劝谏和引荐田光;以及田光引荐荆轲并自刎。

第三部分(9-13)写刺秦前的准备。分别写了太子丹求助荆轲;太子丹催促荆轲动身;荆轲求取信物;易水送别。

第四部分(14)廷刺秦王

第五部分(15-17)秦王灭燕,高渐离刺秦。分别写了刺秦不成,祸及自身,秦王灭燕;高渐离刺秦失败;鲁勾践感言

第六部分(18)太史公论赞

读书击剑——盖聂论剑——句践怒斥——结交渐离——太子求计——接受於期——引见田光——引见荆轲——田光自杀——太子委命——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荆轲被斩——秦国灭赵——渐离被杀

三、精读赏析

1、荆轲其人

⑴作为世界著名刺客、刺秦的主角,荆轲是怎样一个人?从文中找出句子,并简要概括。

明确:深沉好书,追求上进。(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⑵好书好理解,文中有直接的文字表现(荆轲好读书击剑),那么他的深沉又是如何变现的呢?

明确:这里讲了两件事情。一是和盖聂谈论剑术,当有说的不对的时候,盖聂就用眼睛瞪他(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荆轲出门之后直接就离开。其二是与鲁勾践博戏,鲁勾践呵斥他,荆轲默无声息的逃走。这两件事情,很多人看了都觉得荆轲胆小如鼠,怯懦,但司马迁写这两个事情本意并非如此,他是想借此表现荆轲的忍让大度,不为小事所激的品质。如果真是胆怯,也就没有后面荆轲孤身刺秦的事情了。这里是其性格中深沉的一面。

⑶那么荆轲的追求上进又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

①曾经用剑术去游说卫元君,但未被纳。可以算是报国无门吧。

②荆轲到了燕国之后,流连于酒肆,整天和好友高渐离以及屠夫市场中狂歌醉饮,而后相拥而泣。看似癫狂,实则是借此排遣不为人知的伤感。

③所结交的都是当地的贤士豪杰,德高望重的人(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以此衬托其追求上进的品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荆轲此人有抱负、有能力、能隐忍,不同于一般的勇士,游侠。用田光的话说,“此非庸人也”。

2、缘何刺秦

⑴作为一个游侠,本该潇潇洒洒、笑傲江湖,但为何荆轲却甘为刺客,助燕刺秦,卷入燕秦的政治纷争中去的呢?

明确:①太子丹固请 ②田光激励 ③为报知遇之恩

⑵那么,太子丹为何如此坚决的想刺杀秦王呢?

明确:

①为报欺凌之辱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政治的需要,经常结成战略同盟。为了是同盟关系更加稳固,各诸侯国君经常会将自己的子女作派遣到盟国,作为人质,以坚定同盟国的信心。太子丹就是一名资深的人质。他先在赵国做人质,在哪里度过了美好的少年时光,与后来成为秦国国君的嬴政成为好友。然而,戏剧的是,嬴政后来做了国君,而太子丹则继续他未尽的人质事业,到秦国继续做人质。可年少时的好友在做了国君之后对他并不友好,所以太子丹心生怨恨,偷逃回国想找打手报凌辱之仇。

②欲解国家危难

此时的秦国,兵锋所指,战无不胜,燕国危在旦夕。(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再加上太子丹收留了秦国叛臣樊於期,更是惹祸上身,招致秦国的愤怒。面对这样危险的局面,太子丹欲效曹沫故事,劫持秦王,让秦王悉反诸侯失地(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如果不行,就刺杀秦王,让秦国君臣相互猜忌,从而引发秦国内乱,乘机联合诸侯,大败秦国。(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

总的来说,太子丹之所以想刺秦一为报私仇,二为解国难。

前面我们讲了,荆轲之所以答应助燕刺秦,除了太子丹的固请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友人的激励,一是为报知遇之恩

①田光激励

田光同意太子丹刺秦的想法,但是因为自己年老体弱不能亲行,于是将好友荆轲举荐给太子丹,希望好友能代自己完成刺杀任务。田光热爱燕国,了解荆坷。他心里清楚,他的死一定能促使荆轲出山,为燕国的安危赴汤蹈火。事实证明,田光没有白死,荆轲也未让田光失望。

当然,田光之死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见疑”。一个人(尤其是长者)的行为不应该使人产生怀疑,如果被人怀疑,那就算不上“节侠”了。为了让太子相信自己不会泄露消息,田光以自己的死维护了对“信誉”、“节气”和“操守”的坚守。

②为报知遇之恩

在答应了太子丹的请求之后,太子丹对他是尊崇备至。(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不仅封官,给他安排五星级的宾馆,并且每天都来拜访,给他吃贵重的美食,献上奇珍异宝,美女名车,来满足荆轲。太子丹的谦恭、体贴,让荆轲感动,最终下定决心,助燕刺秦。

3、刺秦准备

⑴那么,为了成功刺杀秦王,荆轲做了哪些准备呢?

明确: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准备副手—易水决别

谋取信物

⑴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面对迟迟不出发的荆轲,太子丹再也坐不住了,跑来询问原因。荆轲回答说缺少取信秦王的信物,要求用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来取悦秦王,制造亲近和刺杀的机会。但地图好得,人头难求,荆轲又是如何说服樊於期舍命报恩的呢?

明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捥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⑵这两段的文字,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微太子言,臣愿谒之。”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在太子丹心急如焚之时提出,有城府,勇而多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智谋非凡、虑事周全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胆大心细、自知知人。

⑵信物问题解决了,太子丹也给荆轲准备好了行装。(配备好了利器: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配备好了帮手: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然而,荆轲为何还迟迟不上路呢?

明确:等待朋友。因为荆轲知道,这样冒冒失失的出发,很难完成任务。

⑶太子丹的一再催促说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这对表现荆轲有何作用?

明确:写太子“迟之”“疑其”“复请”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军压境时的惊恐焦虑,同时也说明他的浮躁多疑,谋事不周,以此来衬托荆轲的镇静坚定。面对太子的一再催促,荆轲“怒”而“叱”,表现出其性格的刚烈。愤然仓促辞别,为刺秦失败埋下伏笔。

⑶荆轲终于上路了,燕国君臣易水送别。作为荆轲刺秦的两个重要情节之一,易水送别有何作用。

明确:

首先,突出局势的严重、使命的庄严和行事的秘密,又突出环境的萧杀和参与者悲慨的心境。

其次,作者着意渲染“皆白衣冠以送之”,给整个场面笼罩上一层悲哀氛围。接着写“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又从乐调上加以渲染,使悲哀的色彩更加浓重。

再次,作者在这里绝不单纯写悲而更在写壮,写悲中之壮。此行之险恶、之凶多吉少,荆轲是非常清楚的,但他并没有犹豫和畏惧,为了铲除暴虐,他视死如归,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歌,就抒发了他义无反顾的慷慨情怀,使场面由悲向壮推进,乐调由衷婉感伤的变徵之声变作慷慨激昂的羽声,和由此所激起的送行者的反应“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更把悲壮的气氛推向高潮。

最后,“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路,义无反顾地走了。至此,悲壮的气氛达到了顶点。这里,场面之悲壮,气氛之浓烈,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使铁石心肠的人也为之感叹唏嘘!)

4、廷刺秦王

⑴作者是怎样描写廷刺秦王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明确:

①多用短句,渲染了千钧一发,你死我活的紧张形势。例如“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②突出动作描写,展示了双方生死搏斗扣人心弦的曲折过程。例如:荆轲行刺时的“把袖”“持刃”“揕”,动作连贯,迅速有力,扣人心弦;秦王遇刺时的“惊、起、绝、拔、操”这些动作简略传神的刻画出秦王的震恐和失措,营造出紧张的气氛;一击不中,荆轲“逐”,秦王“走”写两人正面交锋,波澜起伏;其后,秦王“负、拔、击、断”使得情节陡转,秦王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层次分明;荆轲受伤,仍“引匕”,“擿”,“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行刺失败但悲壮感人。

③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变现荆轲的镇定自若、胆略非凡“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突出其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读之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④衬托手法,突出了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三”就的秦舞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不怡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⑵刺秦失败,秦王大怒,派兵伐燕,燕国灭亡。主事者太子丹被杀,燕王喜被俘。这个结果和前面的那部分内容相照应?

明确:鞠武的话。“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表现出鞠武的深谋远虑。

⑶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5、高渐离刺秦

⑴写高渐离刺秦用意何在?

明确:作为荆轲在燕国的挚友和知己,高渐离在秦灭燕国后,他隐姓埋名,为人做佣工,终因其杰出的音乐才能而被秦始皇发现。秦始皇弄瞎他的双眼,让他为其击筑。失明后的高渐离却利用接近秦始皇的机会,拿装了铅的筑去袭击秦始皇,未中而被诛。高渐离暗杀未遂,吓得秦始皇从此“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音乐家,高渐离不是用匕首,而是用乐器作武器,因此,他的暗杀行为与一般刺客相比也毫不逊色。高渐离的勇敢形象与荆轲的勇敢形象可谓交相辉映。高渐离之死,为《刺客列传》打下一个完美的句号。 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只要有这类人存在,只要有这种刺客精神存在,就足以使那些外强中干的专制者感到惧怕、战栗。

⑶对于荆轲的刺秦行为,鲁勾践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对其行刺失败的惋惜。

“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对荆轲的赞美,感慨其人不为小事所激,却能舍身抗暴的义侠精神。

6、太史公论赞这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明确:纠正不合史实的传言;表明所记属实;对荆轲的侠义之举给予肯定。

总结:把握荆轲形象:

节侠,勇烈之士;坚毅,义无反顾;侠肝义胆,慷慨磊落; 智勇双全;深沉干练,临危不乱;谦虚,自知之明;

高一《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文言文词类活用是高考语文文言文的考点知识之一,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考文言文必备知识点词类活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文言文必备知识点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扎(《烛之武退秦师》)

 伯说,与郑人盟 盟:结盟(《烛之武退秦师》)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穿白色的衣服戴白色的帽子(《荆轲刺秦王》)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朝服:穿上朝服(《荆轲刺秦王》)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左右既前,斩荆轲。 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沛公军霸上。 军:驻军(《鸿门宴》)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于项羽曰: 言:告诉(《鸿门宴》)

 沛公欲王关中。 王:为王、称王(《鸿门宴》)

 不可不语 语:告诉(《鸿门宴》)

 吾得兄事之。 事:侍奉(《鸿门宴》)

 籍吏民。 籍:登记(《鸿门宴》)

 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鸿门宴》)

 刑人如恐不胜。 刑:施加肉刑(《鸿门宴》)

 道芷阳。 道:取道(《鸿门宴》)

 仕宦于台阁 仕:任官(《孔雀东南飞》)

 头上玳瑁光 光:发光(《孔雀东南飞》)

 映带左右 带:环绕(《兰亭集序》)

 一觞一咏 觞:喝酒(《兰亭集序》)

 歌窈窕之章 歌:歌唱。(《赤壁赋》)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攻占;东:向东进军(《赤壁赋》)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打渔砍柴(《赤壁赋》)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筑舍定居。(《游褒禅山记》)

 以故其后名之曰: 名:取名(《游褒禅山记》)

 由山以上五六里 上:向上走。(《游褒禅山记》)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识其本名(《游褒禅山记》)

 名词活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 夜:在夜里(《烛之武退秦师》)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向东(《烛之武退秦师》)

 秦将王翦破赵,?,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北:向北(《荆轲刺秦王》)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用匣子(《荆轲刺秦王》)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上:向上(《荆轲刺秦王》)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箕:像簸箕一样(《荆轲刺秦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鸿门宴》)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的翅膀一样(《鸿门宴》)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在夜里(《鸿门宴》)

 头发上指。 上:向上(《鸿门宴》)

 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间:抄小路 (《鸿门宴》)

 孔雀东南飞 东南:朝东南(《孔雀东南飞》)

 手巾掩口啼 手巾:用手巾(《孔雀东南飞》)

 卿当日胜贵 日:一天天(《孔雀东南飞》)

 晚成单罗衫 晚:在晚上(《孔雀东南飞》)

 西望夏口 西:向西(《赤壁赋》)

 东望武昌 东:向东(《赤壁赋》)

 有泉侧出 侧:从旁边(《游褒禅山记》)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敝:损害(《烛之武退秦师》)

 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鸿门宴》)

 高余冠之岌岌兮 高:加高(《离骚》)

 长余佩之陆离 长:加长(《离骚》)

 固前世之所厚 厚:推重(《离骚》)

 千万不复全 全:保全(《孔雀东南飞》)

 正襟危坐 正:调整(《赤壁赋》)

 渺沧海之一粟 渺:渺小得像(《赤壁赋》)

 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露出白色 (《赤壁赋》)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游褒禅山记》)

 火尚足以明 明:照明。(《游褒禅山记》)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定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远:远方(《荆轲刺秦王》)

 群贤毕至 贤:贤士(《兰亭集序》)

 少长咸集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兰亭集序》)

 死生亦大矣 大:大事(《兰亭集序》)

 不知老之将至 老:年龄老的时候(《兰亭集序》)

 入之甚寒,问其深 深:深度。(《游褒禅山记》)

 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阻僻远的地方。(《游褒禅山记》)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惑的地方。(《游褒禅山记》)

 动词活用作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 句子 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留待作遗施 遗施:遗施之物,纪念品(《孔雀东南飞》)

 往往有得 得:心得。(《游褒禅山记》)

 而其见愈奇 见:见到的景象。(《游褒禅山记》)

 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达的人。(《游褒禅山记》)

 于是余有叹焉 叹:感慨。(《游褒禅山记》)

 副词活用作动词

 极视听之娱 极:穷尽,尽情享受(《兰亭集序》)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游褒禅山记》)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1、动词的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亡:使?灭亡(《烛之武退秦师》)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听到(《荆轲刺秦王》)

 项伯,臣活之 活:使、、、活(《鸿门宴》)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从(《鸿门宴》)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止,制止(《鸿门宴》)

 樊哙侧其盾以撞 侧:使?斜侧着(《鸿门宴》)

 引以为流觞曲水 流:使?流(《兰亭集序》)

 所以游目骋怀 游:使?纵展;骋:使?开畅(《兰亭集序》)

 舞幽壑之潜蛟 舞:使?起舞(《赤壁赋》)

 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哭泣(《赤壁赋》)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足以荣汝身 荣:使?荣耀(《孔雀东南飞》)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错误,弄错。(《游褒禅山记》)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以此下心意 下:使?委屈(《孔雀东南飞》)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于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于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用于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数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于意动。用于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认为?晚(《荆轲刺秦王》)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认为?奇怪(《荆轲刺秦王》)

 齐彭殇为妄作 齐:把?看作相等(《兰亭集序》)

 2、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把?当作边邑(《烛之武退秦师》)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以?为王,称王(《鸿门宴》)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赤壁赋》)

 3、数词的意动用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把?看作一样(《兰亭集序》)

荆轲刺秦王答案

  教学目标

 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评价历史,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展示雕塑照片)

 来到正定讲课,我感到非常高兴,一进县城,就被这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所感染。我们住在华阳日酒店,外面正在兴建文化广场,刚才的照片就是在那里拍摄的。在此,我进一步了解到正定这座文化古城悠久的历史渊源,这里有南越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一代名家颜真卿等等,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此我相信我们正定中学的同学们一定都非常优秀。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一个道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其实,我们燕赵大地的历史上一直就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古语讲“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走近荆轲,去感悟他那慷慨悲那歌的情怀。

  二、背景介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检查预习:

 1、字音:(课件)找同学读。

 a。拜谒(yè) ?濡(rú)缕 ?变徵(zhǐ) ?淬(cuì)火

 b。忤(wǔ)视 ?图穷匕(bì)见(xiàn) 八创(chuāng)

 c。箕(jī)踞 ?揕(chèn)之 偏袒(tǎn) ?陛(bì)下

 d。拊(fǔ)心 ?瞋(chēn)目 樊於(yú)期 怒叱(chì)

 答案:a

 2、整体感知:

 ①指出本文中的主要。

 ②课件出示主要:

 (一)开端:行刺缘起。

 (二)发展:行刺准备。

 (三)高潮:廷刺秦王。

 (四)结局:荆轲被斩。

 总结:通过检查,发现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很好,只是对人物的评价还不够全面和辩证,待通篇学习之后我们再进一步讨论。

  四、精讲前四段:

 1、介绍文言文读法:朗读、点读、美读、析读。

 2、分段朗读。

 3、分段点拨重点字词。(学生质疑、互相答疑、教师补充)

  五、总结回顾知识点

 课件出示:

 ①重点字词

 尽收(占领)其地

 秦兵旦暮(早晚,马上)渡易水

 微(如果没有)太子言

 邑(封地)万家

 诚(果真)能得樊将军首

 秦之遇(对待)将军可谓深(刻毒)矣

 顾(只不过)计不知所出尔

 ②词类活用:

 樊於期乃前(上前,名做动)曰

 函(名做状)封之

 ③古今异义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可以用来;(今义)能够,表允许。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④文言句式:

 秦王购之( )金千斤,邑万家(省略句,倒装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太子闻之,( )驰往,( )伏尸而哭,( )极哀。(省略句)

 3、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感情、语气。

 4、结合原文,分析人物形象和写法。

 ①人物形象

 太子丹:有责任感,有仁爱之心。

 荆 ?轲:有勇有谋,城府很深,正直果断,擅于辞令。

 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胆衷肠,顾全大局,勇于牺牲。

 ②写法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5、劝说的艺术:

 ①语言委婉而不失力度

 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六、拓展训练:劝说

 设定情景,由学生进行表达训练,体会劝说的艺术。

 情景一:本班有一同学在考试中因而获得高分,成为本班第一名。请以好朋友的.身份劝他向老师认错。

 情景二:本班有一同学,学习成绩优异,但不愿帮助同学。请你以班主任的身份劝说他去帮助班上成绩落后的同学补习功课。

 以上两题任选其一,自由结合小组

  七、布置作业:

 1、通译前四段。

 2、试着写一首咏荆轲的小诗或写一篇荆轲小传。

 3、示范原创诗。

 咏 荆 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秦王纵横平赵燕。

 男儿有志纾国难,太子无奈求圣贤。

 家国重任擎一身,樊首舆图封两函。

 始皇幸存统四海,荆轲忠勇高云天。

  课后习题

 一:语言积累

 (一)字词积累

 1。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组( )

 a。谒(yè) 濡(rú) 变徵(zhǐ)

 b。踞(jū) 忤(wǔ) 叱(chì)

 c。 箕(jī) 揕(chèn)袒(tǎn)

 d。拊 (fǔ) 瞋(chēn) 樊於(yú)期

 二:课堂点击

 1、《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 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 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3、下列句子是从第三自然段中挑出的,试说说译文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明确:A、B均有误。A中“御”译为“奴役”为好;B中“宇内”理解有误,联系下面(2)句可知。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明确:A为意译,正确;B有误,“敲扑”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为刑罚,修辞问题未处理好。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明确:A句正确;B有误,藩篱比喻边境、边防,今人无“像篱笆一样重要”的比喻说法。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明确:A有误,“兵”不指“军队”而指兵器,“之”亦应代指兵器,“锋镝”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确。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 、(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坚固。

 B、(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明确:A有误,原文“践”不是课文注中的“践,踏。”(课文注释有误),而应是《康熙字典》引《释文》的“践,借也”当凭借讲;“城”作城墙、城堡为好,“固”的理解亦不妥。B正确。

 4、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提示: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眼务的。

 3、讨论: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明确:五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4、讨论: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明确: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课外阅读《六国论》,思考:为什么同是秦破六国统一天下直至灭亡这段历史,西汉的贾谊选取“秦亡”这个角度,而北宋苏洵却选“六国破灭的原因”这个角度?

高二语文文言翻译句子知识点介绍?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答案(2007-9-19)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字并解释。

1.反通返,回来。

2.还通环,环绕。

3.说通悦,高兴。

4.振通震,恐惧。

5.卒通猝,突然。

二.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略)

三. 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含义。(参考课后习题二)

1.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2.币: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3.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4.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5.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6.提: (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7.股: (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8)左右 (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

①函(用匣子)名当状

②前(上前)名当动

③朝服(穿起上朝的衣服)名当动

④迟(认为……迟缓)意动用法

⑤闻(使……听到)使动

⑦亲(亲近)形当动

⑧衣冠(穿衣戴帽)名当动 ⑨北(向北)名当状

补:其人居远(远方)群臣怪之(认为……奇怪)

五. 翻译下列句子。

(1)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2)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3)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

(4)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六.“以”的用法(部分)。

1.(有办法,有机会)

2.(因为)

3.(因为)

4.(而,来)

5.(用)

6.(已)

7.(而,来)

8.(而,来)

9.(而,来)

10.(按)

11.(因为)

12.(没有用来……的)

13.(用)

14.(用)

15.(而,来 )

16.(而,表修饰)

17.(用)

18.(而,来)

19.(因为)

20.(用)

21.(而,来)

22.(而,来)

23.(而,来)

24.(用)

七.填空。

①略

②(西汉末年)(刘向)(战国时期)(三十三篇)(策士谋臣)

八.翻译。

在这时,秦王更恨燕国,他增派兵力开往赵国,下令王翦部队进攻燕国。十月,攻下燕都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都率领精兵往东退过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燕王急迫,便用赵国代王嘉的计策,杀了太子丹,准备把头献给秦王。秦兵还是继续攻打燕国。五年以后,终于灭了燕国,并俘虏了燕王喜,于是秦国统一了天下。后来,荆轲的朋友高渐离借击筑的机会见到秦始皇,又用筑去打秦始皇,想为燕国报仇,没有击中,被秦始皇杀了。(《战国策?6?1燕策三》)

求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的考点句翻译

句子在语文的学习中很重要,需要学习的内容也分为几个部分,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有关于高二文言语文句子翻译的知识点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语文文言翻译句子知识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1如果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为”,把它作为;“行李”,往来官员;“乏困”,缺乏的东西;补充省略主语“您”***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向东边使郑国成为疆界,又想扩张他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什么满足;“封”,使动“使…成为边界”;“阙”,侵损;“焉”,兼词,从哪里***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如果没有太子这番话,我也会请求行动。

***“微”,如果没有;“谒”,请求***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秦国对待您,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遇”,对待;“深”,刻毒;“为戮没”,被动句,被杀死或没收入官***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知道这件事的门客;“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6.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在朝廷上拜送出来;“使使”,派使者;“闻”,使动,让您听到。

7.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必修一《鸿门宴》***

本来就比不上他啊,那我将要怎么办呢?

***“固”,本来;“为之奈何”,固定句式,怎么办***

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必修一《鸿门宴》***

我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所以”,表原因,之所以;“出入”,偏意复词,进入;“非常”,意外事故***

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必修一《鸿门宴》***

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若”,你;“击沛公于坐”,状语后置,在座位上击杀沛公;“不者”,否则;“且为所虏”,被动句,将被他所俘虏***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必修一《鸿门宴》***

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肉,还告辞干什么呢

***“方为”,正是;“何……为”,固定句式,为什么……呢?***

1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必修二《兰亭集序》***

本来就知道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与夭亡看做一回事纯是无稽之谈。

***“一”,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1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又何羡乎!***必修二《赤壁赋》***

12.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物时刻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而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盖”,表示设语气,相当于“如果”;“曾”,连……都;“以一瞬”,省略谓语“止”,在一瞬间停止;“何羡”,宾语前置,羡慕什么呢***

1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省略主语“我们”;“既”,已经、……之后;“咎”,责备,埋怨;“极”,动词,极尽,穷尽***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外力来他,也不能到达。

***“至于”,古今异义词,到;“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的地方;“相”,帮助***

1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颁”,通“斑”,头发花白***

1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这和拿刀把人杀死后说“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是”,代词,这样;“何异于……”,状语后置,和……有什么不同***

1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必修三《劝学》***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就”,接近;“砺”,磨刀石;“参省乎己”,状语后置,对自己检查反省,“乎”,相当于“于”;“知”,通“智”***

1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必修三《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两个“之”,定语后置;“上”“下”,名词作状语;前后两句都是判断句。

19.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必修三《过秦论》***

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珠宝、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优秀的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

***“弱”,使动用法,使……变弱,削弱;“爱”,怜惜;“致”,招致;“相与”,共同,一起***

20.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必修三《过秦论》***

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延”,请;“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

2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必修三《过秦论》***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陈”,拿着;“谁何”,“何”通“呵”,盘问来人***

2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王秦族矣。***必修三《过秦论》***

***他们***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百姓像云那样聚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和著,担著粮食像影子似的跟随他。肴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云”“响”“景”,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赢”,挑着,担著;“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2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必修三《过秦论》***

一个人发难就毁掉宗庙,自身也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不施行仁义,攻守的形式就发生了变化啊。

***身死人手,省略“于”;后句:因果判断句。***

2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必修三《师说

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乎”,于,译成“比”;“师”:意动用法,“以之为师”。***

2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必修三《师说》***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其”,用在句首,后为?号,表推测,“大概”***

2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必修三《师说》***

我***向他***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师”,动词,学习;“庸”哪里;“无”无论;两“之”主谓之间,不译;“存”前加“所”动词变名词。***

2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必修三《师说》***

文章的句读不明,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我没能看出那种人***是否***明白***道理***。

***“或”,有的人;“不”通“否”;“小学”注意词义;***

2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必修三《师说》***

李蟠***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过,***他***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了《师说》赠送给他。

***“不拘于时”,被动句,不被时俗限制;“学于余”,状语后置,向我学习;“贻”,赠送***

29.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国***想不给***秦国和氏璧***,又怕秦军攻打过来。主意还没拿定,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省略主语“赵国”;“求人可使报秦者”,定于后置,寻找一个可以回复秦国的人***

3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宝玉抄小路回到赵国。

***“诚”,确实,实在;“见欺于王”,被动句,被大王欺骗;“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31.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回国之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欺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以为”,认为;“使不辱于诸侯”,被动句,出使诸侯国不被欺辱;“拜”,授予官职***

32.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听到了这些话,便解衣赤背,背上荆条,由宾客引著到蔺相如府上谢罪,说:“我这浅薄低微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个地步啊!”

***“因”,介词,通过;“鄙贱”,谦词,见识浅薄,地位低下;“之”这里是第一人称“我”***

3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啊。

***“所以”,表原因,之所以;“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先***后******

34.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

***“固”,坚决;“孰与”,固定句式,比……怎么样***

35.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对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着代表使者身份的符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35.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必修四《苏武传》***

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对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着代表使者身份的符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以”,凭借……的身份;“使持节”,省略“使”宾语“他”;“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

36.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必修四《苏武传》***

事情既然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如此”,“如”,到,到这个地步;“见犯乃死”,被动句,被侵犯、 *** 才死***

37.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必修四《苏武传》***

***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

***省略主语“你”;“空自苦亡人之地”,“空”,白白地,“苦”后省略介词“于”,“亡”通“无”,状语后置,白白地在这荒芜人烟的地方受苦;“安”,哪里;“见”通“现”***

38.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必修四《苏武传》***

使者非常高兴,按常惠教的话来责备单于。

***“如”,按照;“让”,责备***

39.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必修四《苏武传》***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使使”,派使者;“晓”,使动用法,使……知道,明白;“论”,判罪;“因”,趁著;“降”,使动,使……投降***

40.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该让他们都投降。

***“即”使、如果;“何以”“以何”,宾语前置;“降”使动。

41.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必修四《张衡传》***

***张衡派人***暗中探知一些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赞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

***省略主语“张衡”;“阴”,暗地里;“禽”通“擒”,捉拿***

42.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

***省略主语“张衡”;“视事”,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请求辞职回乡***

43.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呢?

***“曷”,何,为什么;“委心”,随心;“胡为”,胡:什么,介词宾语前置,为什么;“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何之”,之:到,宾语前置,到哪里***

4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必修五《滕王阁序》***

年纪虽老,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发苍苍的老年改变心志?处境艰难,但意志应当更加坚定,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宁”,哪里,怎么***

45.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必修五《滕王阁序》***

怀念著宫门而不能看见,在什么年月***才能******像贾谊***到宣室侍奉君主***一样回朝为官***?

***“帝阍”,皇帝的宫门;“奉宣室以何年”,以:在,状语后置,在何年奉召去宣室***

46.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必修五《逍遥游》***

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或者还飞不到树的高度,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决”,快速的样子;“抢”,、触、碰;“奚以……为”,固定句式,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之”,到***

47.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必修五《陈情表》***

我因为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去世了。年纪到了四岁,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

***“险衅”,命运不好;“闵”通“悯”,可忧患的事;“见”,加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指“自己”***

48.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必修五《陈情表》***

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相濡以沫,因此我的心愿是不能放弃奉养祖母而远离。

***“更相”,相互;“是以”,因此;“区区”,拳拳私情***

49.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必修五《陈情表》***

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拙的诚心,准许我实现这个微小的心愿,或许能够使祖母刘氏侥幸地寿终。

***“矜悯”,怜恤;“听”,准许,成全;“庶”,或许***

50.臣欲奉诏宾士,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必修五《陈情表》***

我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劳***迅速前往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又不被允许。

***“笃”,病重;“告诉”,申诉;“不许”,被动句,不被准许***

点选下页检视更多高二语文补充句子知识点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

1.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译:谁为大王您出的这个计策呢?

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译:这是张良对刘邦说的一句话,意思是“大王,请您仔细想想,您的部队打得过项羽的部队吗?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译: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4.今者项庄拔舞剑,其意常在沛公

译:现在项庄拔出剑起舞,他的目标总是在刘邦身上的。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大的行为不用顾及细枝末节,大的礼数不用顾及小处的谦让

6.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也

译:人家真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 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烛之武退秦师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也

译: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2.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心服

译: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他们,用威势和怒责去慑服他们,结果人们也只会苟且地免除刑罚而不怀念(君王的)仁德,外表恭敬而内心不悦服

3.怨不在大···········载舟覆舟,所乙深慎

译: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水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当深切警惕的。

荆轲刺秦王

袒(tǎn) 扼(è) 淬(cuì) 忤(wǔ) 濡(rú) 徵(zhǐ) 瞋(chēn)

陛(bì) 慑(shè) 惶(huáng) 卒(cù) 提(dǐ ) 眩(xuàn) 遗(wèi)

创(chuāng)且(jū)

通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决”通“诀”

浮雕--荆轲刺秦王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现出

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

卒惶急不知所为 “卒”通“猝”

秦王还柱而走 “还”(huán)通“环”环绕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燕王诚振怖 “振”通“震”惧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

旦暮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

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走上前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

衣冠

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

士皆垂泪涕泣:名词用作动词,哭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

(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使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用作名词,使者。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禀告

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

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断其左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乃欲以生劫之: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

古今异义

信 古义:信物,如: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今义:书信

涕 古义:眼泪;如: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今义:鼻涕)

币 古义:礼品;如:持千金之资币物

今义:货币)

穷困 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如: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长者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如: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今义:年长之人

购 古义:重金收买;如:今闻购将军之首 今义:购买)

可以 古义:可以用(它);如: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有意 古义:同意,愿意;如:将军岂有意乎

今义:故意

偏袒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如: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于是 古义:在这时;如: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顾 古义:回头;如:终已不顾

今义:照顾,考虑,顾及

鄙人 古义:粗鄙的人;如:北蛮夷之鄙人

今义:卑鄙的人

穷 古义:穷尽;如:图穷而匕首见

今义:缺少钱财

借 古义:宽容,原谅;如:愿大王少借之

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借名义)

走 古义:跑;秦王;如:还柱而走

今义:行走)

提 古义:读作dǐ,投掷,投打;如: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

古义:投击,如: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今义:垂手拿着

郎中 古义:宫廷的侍卫;如:诸郎中执兵。

今义:称中医医生

股 古义:大腿;如:断其左股。

今义:量词。

左右 古义:身边侍臣;左右既前

今义:方位名词)

废 古义:倒下;荆轲废

今义:残废

复 古义:又,再;如:秦王复击轲

今义:往复,重复,复习

深 古义:刻毒;如: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②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欲与 ( 之 ) 俱 ( 往 )

以(之)试人

皆陈(于)殿下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秦王

③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④倒装句

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

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句

使毕使于前 状语后置句

秦王购之 金千斤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文言固定结构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将奈何 (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将军岂有意乎( 表揣度,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仆所以留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无论做任何事,兴趣是最重要的。两千年前的“ 文圣” 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奇妙的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字数多少无规定, 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构相当。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必修二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离骚》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9.: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12.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适:出嫁。(始适还家门: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6.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7.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18.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或五夜。

 19.建安: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4)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短歌行》

 1.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4.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6.《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兰亭集序》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赤壁赋》

 1.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1.上古时期,姓氏有别。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贱者有名无氏。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国名、官职名、居住地、职业技艺及祖先的字为氏。

 4.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李商隐诗两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宋范成大《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 (3)指唐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而《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指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4.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5.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5.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劝学》

 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3.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过秦论》

 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3.连衡,秦国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4.合从(从,通“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5.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6.履至尊而制: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天地四方。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知识是高考语文考察的重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总结 1:文学常识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 散文 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通字

 1.《烛之武退秦师》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荆轲刺秦王》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请辞决矣 ?决?,通?诀?,告别,辞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奉,两手捧着。

 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害怕。

 图穷而匕见?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

 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

 3.《鸿门宴》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置之坐上。(?坐?通?座?)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古今异义词

 1.《烛之武退秦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2.《荆轲刺秦王》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

 3.《鸿门宴》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 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 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 今义:长寿。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地讲述。

 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4: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2.《荆轲刺秦王》

 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名词活用为动词。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

 使使以闻大王 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者。

 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群臣怪之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愿大王少借之,使毕使于前 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命。

 3.《鸿门宴》

 沛公军霸上。 (名词用如动词,驻军,动词)

 沛公欲王关中。 (名词用如动词,为王、称王,动词)

 吾得兄事之。 (名词用如动词,做事、侍奉,动词)

 籍吏民。 (名词用如动词,登记,动词)

 范增数目项王。 (名词用如动词,使眼色,动词)

 刑人如恐不胜。 (名词用如动词,施加肉刑,动词)

 道芷阳。 (名词用如动词,取道,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动词)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臣活之。 (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跟从,使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使之止,制止,使动)

 樊哙侧其盾以撞 (使?斜侧着,使动)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用对侍兄长的礼节)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词作状语,像鸟用翅膀)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头发上指。 (名词作状语,向上)

 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5:文言句式

 1《烛之武退秦师》

 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 短语 ?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2.《荆轲刺秦王》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者?也?表判断。译文: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签订条约来回报太子。)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译文:将军的父母以及宗族,全被杀死或收入官府做奴婢。)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译文: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燕王拜送于庭(?于?表示状语后置。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堂上行了礼送出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译文: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译文: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们,不能携带任何兵器。)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为?后省去了代词宾语?之?。译文:蒙嘉就替荆轲先对秦王说。)

 使毕使于前(第一个?使?后省去了宾语?之?。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自己的使命。)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

 3.《鸿门宴》

 倒装句:

 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具告以事

 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