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自号“东坡”,他的这一名号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来历?
2.香山居士,东坡居士等这些都只的是谁
3.苏轼字什么,号什么?
苏轼的号是:东坡居士。
苏轼叫东坡居士的原因是苏轼被流放到到黄州,“东坡”是当时黄州(今湖北黄冈)东门外远处一块山间坡地,原归营兵屯垦,弃置日久成了瓦砾遍地的荒场。苏轼就向官府申请了五十亩荒地,带领全家耕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苏轼管这块地叫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诗《东坡》所写的就是一块普通的地,也就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所尽力经营的一块土地。当时苏轼被贬此地,生活极为窘迫,老友马正卿想办法帮他申请了一块土地,苏轼就在这里躬耕,甚至还在这里盖了一间起居室,名为“东坡雪堂”,而“东坡”之名也就开始流传开来。
苏东坡的评价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是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苏轼自号“东坡”,他的这一名号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来历?
历史上苏轼是东坡居士。
东坡居士是苏东坡的自号,与他被贬黄州有关。
北宋元丰三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去黄州,官府安排他的第一个落脚点就是城南的定惠院。居住寺院,虽然不是很理想的处所,但对初来乍到、惊魂未定,政治上遭受极大打击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因为靠着微廉的俸禄,实在无法养活家人。于是他便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自此,人们便称他为苏东坡。
雷州西湖
广东雷州西湖原名罗湖,始建于北宋,自从大文豪苏轼兄弟在此醉游之后,罗湖更名为西湖。
宋绍圣七年苏轼从惠州贬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经雷州,有幸与其贬雷的胞弟苏辙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择日游罗湖泛舟,被罗湖秀丽的风光吸引,恋不思归,游罢到湖滨天宁禅寺憩休,苏城游趣尚浓,“万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时此地写就的。
香山居士,东坡居士等这些都只的是谁
谢邀:
开篇明义,在苏轼的众多名号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东坡”,由于这一名号被人们接受的程度很高,所以人们也亲切地把苏轼称为“苏东坡”。
很重要的一点是,“东坡”这个名号是苏轼自己给自己取的,那么,他的这一名号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来历?
经过乌台诗案的之后,苏轼的足迹踏上了黄州大地。来到黄州后,苏轼最初寓居定惠院,后来搬迁到长江边上的临皋亭,逐渐开始适应黄州的贬谪生活。
随着生活的逐渐安定,苏轼也从乌台诗案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到黄州的第二年,苏轼在朋友的帮助下租借了黄州城外的59亩荒地。之后,苏轼置办农具,亲自劳作,躬耕田间地头。
因为这块开垦的荒地正好在黄州东门之外,而且是一块坡地。于是,他想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忠州东坡种花种树的故事,便将这块耕作之地命名为“东坡”,他也自号“东坡”,也就是说,苏轼是在黄州期间才有这一名号的。
那么,苏轼为什么要效仿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忠州东坡种花种树的故事,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关联吗?抑或说苏轼对白居易的生活方式持有什么态度呢?
要弄清楚这一点,就先要走进白居易的故事,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去探讨这一问题。原来唐代诗人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曾在忠州东坡垦地种花,并写下了《步东坡》诗:“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
原来,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三年由江州司马调任忠州刺史,元和十四年春天到达忠州(重庆忠县)。在任职忠州两年左右的时间里,白居易在工作上恪尽职守;工作之余,他会遍游忠州山水,体察忠州风物民情。
白居易平素里很很喜欢养花种树,到忠州后,这一习惯也保持良好。他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开垦荒地,亲手种了许多花草树木,在《东坡种花》一诗中,白居易就这样写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
就在白居易要离开忠州,离开他心心念念的东坡时,他心中是有许多不舍的,尤其是他亲手栽植在东坡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于是白居易在诗中写道:“楼上明年新太守,不妨还是爱花人。”
即使白居易离开忠州到长安任职,可是他仍然怀念忠州东坡上自己栽种的花草树木:最忆东坡红烂漫,野桃山杏水林檎。
话说回来,苏轼之所以将躬耕之地命名为“东坡”,而且自号“东坡居士”,除了与白居易种花种草的事迹相似之外,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苏轼对白居易人格的认同与钦慕,这就有点“异代相逢成知己”的感觉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还得从苏轼和白居易的思想转变和认知层次说起。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个自号意味着苏轼对白居易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的认可与仰慕,意味着苏轼思想上的个重大变化。
黄州是苏轼人生之旅中的一个驿站,他在这里度过了五年的时光,这五年不但是仕宦旅程中跌宕无尽的晦涩期,也是他人生中的低潮期,而且是经济上为解决衣食而躬耕农田,节俭持家的时期。所以,黄州也是苏轼人生旅途中的重大转换期。
在黄州的苏轼,对白居易心生钦慕之情,如果联系白居易任忠州刺史的背景,则刚好与苏轼谪居黄州的背景相吻合,他们虽然是不同时代的人,但却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和仕途履历。
而苏轼呢,黄州时期的苏轼在遭遇和心境方面都与他一直敬慕的白居易极为相似,这时他靠朋友的帮助有了自己可以耕种的土地,可以种树种花种粮食,自然而然就想到了白居易在忠州种树种花之东坡。
因此,在黄州两年后,苏轼有意效仿白居易忠州种花种树的故事,也在黄州城外开辟荒地,躬耕于此,给地取名“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这就是苏轼对白居易在忠州东坡垦地种植的一种仰慕和认同。
其实苏轼并不是一到黄州,就自号“东坡”的,而是居黄州两年后才有了“东坡”之号。乌台诗案之前的苏轼,书生意气,满怀自信,有兼济天下的志向。
然而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轼在黄州躬耕于东坡,此时的他对仕途、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感悟,他的心灵更多地转向自然之趣味。
经历过改写人生命运与仕宦轨迹的“乌台诗案”后,苏轼初到黄州时便已萌生归隐之意。彼时的苏轼,踌躇满志,无所适从,所以才会透露出归隐的想法。
其实苏轼的这种想法也受到了白居易归隐思想的影响。苏轼羡慕白居易晚年对闲适生活的追求,他对白居易的道德称赞有加。
除了对白居易人格、道德方面的赞美之外,苏轼对白居易最大的认同,是白居易持有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态度,白居易曾说:“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在白居易看来,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的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繁华之中,在心灵的一沃净土中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找到心灵的归宿。
小隐和大隐恰似一条线的两端,但白居易并没有在这条线的两端踌躇徘徊,举足不定,找不到合适的立足点。但经过白居易一番严谨的审视后,他将这条线对折了起来,并将目光聚焦在了这条线的折点上,也就是中点,他觉得中点才是最合适的立足点。
换句话说,这时的白居易与隐逸生活达成了一种默契的平衡,找到了一种更适合他自己的生活方式,那就是“中隐”——这条线的中点。
中隐是一种介于小隐和大隐之间的一种生存方式,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也就是说,白居易对闲适的生活方式是高度认可的,他的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
在黄州的苏轼,不仅在寻求一方心灵的沃土,而且他在努力地适应黄州的生活,他要与自己达成和解,甚至要与生活达成和解。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一首诗中是这样写的: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苏轼认同白居易“中隐”之处世心态,并在后来的仕宦生涯中,保持内心的泰然,并结合自身的思想修养,加以提升,在处世态度上达到旷达而超脱的境界,这更进一步地完善了白居易“中隐”的深度和广度。
哪怕是后来不是在贬谪就是在贬谪的路上的苏轼,即使生活不如白居易那么闲适安乐,他仍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境,这样的心态与他选择的“中隐”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也可以说,苏轼直接从白居易的“中隐”中获益。
在黄州及以后的岁月里,苏轼觉得自己在人生经历和处世心态方面都与白居易有着相似的轨迹,他不止一次地诉说着异代相逢成知己的贴切与默契。那是苏轼在历经了世事沉浮之后的生命感悟,这种感悟往往意味着各种不为外人所道的心灵体验。
苏轼认为自己与白居易人生际遇有诸多相似,常常在诗词中以白居易自比。如《赠写真李道士》一诗中的“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再如《赠善相程杰》一诗中的“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都是苏轼钦慕白居易的文字明证。
北宋文坛巨擘苏轼从唐代诗坛名流白居易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苏轼从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和处世心态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从以上的论述来看,苏轼取号“东坡”,本身就是对白居易的人生的钦慕、追随与仿效。所以,异代相逢成知己,是苏轼有意对白居易人生亦步亦趋的最有力的诠释。
苏轼字什么,号什么?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
苏东坡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更号六一居士
袁枚(1716-1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秋瑾 秋瑾,字睿卿,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