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2.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3.《答谢中书书》翻译及原文
4.答谢中书书句子赏析
5.《诗词曲赋文·答谢中书书》原文与赏析
6.答谢中书书原文一句
7.求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以及翻译
答谢中书书翻译及注释原文:
一、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呀。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三、注释
1、答:回复。谢中书:其人为谁,有多种说法。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共谈:共同谈赏。
3、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4、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5、四时:四季。俱:都。
6、歇:消。
7、乱:此起彼伏。
《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
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答谢中书书
作者:陶弘景
作品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 山川:山河 之:的 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 青林:青葱的林木 翠竹:翠绿的竹林
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
7.晓雾将歇 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15 .自:从。
16 .未:没有。
17.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8.奇:指奇山异水。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答谢中书书原文和翻译如下:
1、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将至,猿鸟归家。实在是一幅山林景象。
2、翻译:
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共同称颂。巍峨的山峰直入云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和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和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即将落下的时候,猿和鸟都要回归家园。这里真是一幅绝美的山林图画。
3、作者介绍:
诗人陶弘景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人。著名思想家,人称“山中宰相”。出生于江东名门,家境富裕,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其成就在著作中得到了体现。陶弘景对化学的贡献之一是记载了硝酸钾的火焰分析法,这是世界化学史上钾盐鉴定的最早记录。在炼丹方面,陶弘景长期从事炼丹实验,据说能够将红铜和黄丹混合炼制成真金华。
答谢中书书写作背景介绍
1、时代背景: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裂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和政治动荡,文化和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陶弘景选择了隐居山林,并以此为契机,写下了答谢中书书这篇优美的书信。
2、个人背景:陶弘景是一个有着广泛才艺的文人,擅长书法、绘画、哲学等多个领域,同时也是一位医家。陶弘景在南朝齐梁时期的山水田园生活中,领略了自然风光,也经历了人间的纷争和兴衰。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篇书信,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3、文化背景: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繁荣时期,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陶弘景所生活的江南地区,是这一时期文化最为繁荣的地方之一。答谢中书书这篇书信,体现了当时江南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审美情趣,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答谢中书书》翻译及原文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以下是我跟大家分享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学习与借鉴!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 一作: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
1.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山川:山河。之:的。
3.共谈:共同谈赏的。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6.四时:四季。俱:都。
7.歇:消。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 界、无色 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2.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13.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
答谢中书书句子赏析
《答谢中书书》翻译及原文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 一作:阳)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
1.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山川:山河。之:的。
3.共谈:共同谈赏的。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6.四时:四季。俱:都。
7.歇:消。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2.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13.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
;《诗词曲赋文·答谢中书书》原文与赏析
答谢中书书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赏析: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
陶弘景一度出仕南齐,但不交外物,心如明镜,特爱松风,闻响欣然,顾惜光景,老而弥笃。《南史》本传称他“遇物便了,言无烦舛”。此文只有68字,语言淡泊,境界宁静,与作者个性有共通处。
谢中书即谢徵,其任中书郎时,弘景已70有余。文一开头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下面即举他所隐居的山川之美,意思是,此处也堪称一绝,山水竹石之处,还有早晨的猿鸟,傍晚的游鱼,程颢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文末的谢康乐为刘宋谢灵运,他也爱好山水,写了不少山水诗,后来被杀,末句可能有悼念之意。
文中写的确是江南风物,然而这样的山林泉壑,又是江南所常见的。为什么他能把自然界中常人还不曾体验到的美感,以数十字摄取到笔底呢?这里也有作者自己的“境界”。
审美的趣味固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应该变化,但长期的由历史凝聚、熏陶的审美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我们脚所踏的还是几千年来祖先践踏过的泥土。
当然,这里还有两个条件:一是这些审美习惯必须是健康的干净的,不能离开“善”的要求,二是读者自身也必须有素养。
答谢中书书原文一句
《诗词曲赋文·答谢中书书》原文与赏析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丹阳秣陵(今南京市)人,著名的道教学者。他身历宋、齐、梁三朝,一生好道术,爱山水,史称他“至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曰;‘仰青山,睹白日,不觉为远矣。’”(《南史·陶弘景传》)15岁时作《寻山志》,已露向往林泉、隐遁出世之心。他英才早慧,不到20岁即任齐诸王侍读,其间得遇孙游岳,从受上清经法、符图,成为孙的入室弟子。37岁时,陶弘景决计栖隐,上表辞禄,退居于江苏句容之句曲山(茅山),自号华阳隐居。居茅山45年,创道教茅山宗,主张三教调和,佛道双修,以信奉道教《上清》经为主,发展了道教的修炼理论,为道教建立了神仙谱系,使道教向义理化发展,对后世道教的影响深远。他虽隐居不仕,但对政局颇有影响。他曾帮助萧衍定国号“梁”。据《南史》本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享年八十有一,朝廷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其中诗文在山川景物的描绘上有一定的成就。本文是他用骈文体写给谢微(或作徵)谈山水的信,因谢微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南北朝时期,骈文发展到了顶峰,几乎占领了整个文坛,但成就并不高,大多文章内容空洞,雕琢词句,堆砌典故。本文却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没有丝毫的浮艳气息,仅用68个字描绘了江南山水的自然美景,清新隽永,简直可以和“二谢”的山水诗比美,成为历来传诵的写景名作。
这封书信的开头没有一般的寒暄客套,起笔谈景,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山川”即山水。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水中所蕴含着的大自然之美。表明喜爱山水之心古今一样,人皆有之。这里强调古今之谈,是有更深的含意的。追溯古人专谈山水之美的莫早于老庄的“天地有大美”之说了,这种道家学说影响深远,尤其到南北朝时期崇仰自然,尽享山水之乐的风气,在文人士族中盛行。作者长期隐居山川对老庄思想研究具有极深的造诣,堪称当时的代表人物,因此“古来共谈”正暗示了作者谈山水的审美依据,即在欣赏山川之美中去追寻脱离尘世的神仙境界。
下面10句作者对山中景物做了具体的描绘。“高峰入云,清流见底”8个字是一对“偶句”,突出了山高的程度,直入云端不见其顶,真是可望而不可及,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正使人心境清新舒畅。在这“可见”与“不见”的对映之中,显示了山川之美的玄奥而清静的特征。后四句作者抓住石壁与植物的色彩加以描绘,加强画面的直观效果。流泉两岸的石壁上,五彩缤纷,交相辉映。古人认为天地间的各种色彩,只有“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的色彩才是正色,因此、五色交辉”正是作者对山石的赞美,它具有自然的纯正之美。与石壁相对的是树木和竹林,一年四季都是那么青翠,显示着活力。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木都有着纯真之美,难道不令人神往吗?以是作者对景物的色彩、形态做了静态的描绘,构成一幅四季如春的山水风光图,使人清心悦目。然而追求山水之乐只停留在这样永恒不变之中,那还是“有限”的,是“俗之所乐”,道家之乐是要在大自然的变化中寻求“无限”的境界,才能达到“至乐”。后四句,作者以山中景物的早晚变化,突出了身在山中的无穷乐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歇”是止的意思,“乱鸣”是没有规律无拘无束的鸣叫。这两句构成了一幅山中晨景图:幽静的山谷中晨雾飘渺,欲散又止,不时传来猿猴和山鸟的啼鸣声。这种以有声衬无声的描绘,确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意境,接着作者又以“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两句构成了一幅晚景图,同前面形成对偶。“颓”是坠落的意思。“沉鳞”即潜游水中的鱼。夕阳西下了,潺潺的溪流浮光跃金,不时有几条小鱼跃出水面。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了黄昏时幽静的气氛,给人以轻松自然的感觉。以上早晚两个画面的描绘,从听觉和神觉两个不同的角度,显示了大自然变化万千,深奥莫测的特点。如果人能长居于此,不正可以享尽无穷之乐吗?
最后三句作者以散句的形式,赞叹山川之美,感慨能真正享其乐的人甚少。意思是说:这实在是人间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谢灵运是南朝著名山水诗人,其实他只是在政治上失意时才尽情于山水,以掩饰内心的愤懑。而作者却是以老庄学说隐居山水之间,追慕神仙境界,企图修道成仙。因此他的感慨实际是告诉谢中书现在没有人能同自己相比了,这种高雅的志趣是一般人享受不到的。
这封书信围绕山水的美与乐,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形象生动,确使人谈之有身伤其境之感。全篇妙语连珠,涉笔成趣,令人目不暇接,句式整齐而又有变化,风格简淡清新,一派空灵,思想感情表达含蓄,令人回味,不能不引起身在尘世间的人深思。陆机《文赋》:“绵邈于尽素,吐滂沛乎寸心”,这篇淡山水的尺牍不愧为是历代传诵的名篇,骈文中的上乘佳作。
求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以及翻译
答谢中书书原
朝代:南北朝
作者: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