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渔翁》原文及翻译赏析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旬,可以读出诗人抒发的()感情

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作者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意境?

5.《鱼翁》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渔翁柳宗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渔翁柳宗元中心思想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渔翁》原文及翻译赏析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出自唐代诗人柳宗元《渔翁》。

原文: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译文: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旬,可以读出诗人抒发的()感情

《渔翁》原文及翻译赏析1

  《渔翁》 作者: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原文注释 1、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2、文耍阂¢值纳音。 3、无心:指云自由自在飘动。

  翻译译文: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

 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

 听得文艘簧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

 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赏析鉴赏: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 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 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 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 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

 款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 境俱活。

《渔翁》原文及翻译赏析2

 渔翁 柳宗元 唐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

 ①西岩:即西山,在今湖南零陵西湘江外。

 ②汲:取水。

 ③湘:湘江。

 ④楚:西山古属楚地。

 ⑤销:消散。

 ⑥欸乃:摇橹声。唐代湘中有棹歌《欸乃曲》。

 ⑦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译文: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撸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赏析:

 本诗作于永州。作者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抒政治失意的孤愤。诗中的西严即指西山,在山青水绿之中自遣自歌、独来独往的渔翁,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看似写渔翁,实际是写诗人自己。诗人通过对渔翁生活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高的品格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全诗生动真切、情景相融、奇趣荡胸、意味深长。“奇趣”二字可以概括全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渔翁》原文及翻译赏析3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创作背景

 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是在永州(今湖南零陵)时所作。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渔翁晚上停船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旭日初升,云雾散尽四周悄然无声,渔翁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注释

 傍:靠近。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

 销:消散。亦可作“消”。

 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赏析

 此篇作于永州(治今湖南永州)。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宋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的艺术特色。此篇入选于《唐诗三百首》。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开头两句是说,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首句就题从“夜”写起。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首句还很平常;可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奇了。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也是再普通不过的寻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竹”,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汲清湘”而“燃楚竹”则有超凡绝俗的感觉,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可见造语“反常”能表现一种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谓“合道”。这两句写尽拂晓,读者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两句是说,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三、四句方写道“烟销日出”。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人”,这也“反常”。然而随“烟销日出”,绿水青山顿现原貌。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却在山水之中。这又“合道”。这里的造语也是奇特:“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则无干,“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但熟味这两句,“烟销日出不见人”能够传达出一种惊异感;而与青山绿水中间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也似乎为之绿得更可爱了。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寂寞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对这一结尾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因而还引起一场争论,一时间,宋严羽、刘辰翁,明胡应麟、王世贞,清王士禛、沈德潜等人各呈己见,众说纷纭,但是他们的争论都局限在艺术趣味上,却没有深入体会柳宗元作此诗的处境和心情。柳宗元在诗文中,曾多次言及他被贬后沉重压抑的心绪,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他写道:“至永州七年矣,蚤夜惶惶”,理想抱负和冷酷的现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极度悲愤的情况下,他“但当把锄荷锸,决溪泉为圃以给茹,其隟则浚沟池,艺树木,行歌坐钓,望青天白云,以此为适。”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表露得更明白:“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可见他并非以一颗平静恬淡的心徜徉于山水之间,而是强求宽解,以图寻得慰藉。但是,正如他在《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中所叹的那样:“谪弃非隐沧,登陟非远郊”,事实上,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有时候,他因一山一水的遭遇而想及自己的不幸,于是不胜怅惘感慨,有时候他在登陟跋涉中意有所感,情不自禁地显露出不平和抗争,正因为如此,他更强烈地希求摆脱这种精神的压抑。所以,与其说《渔翁》以充满奇趣的景色表现出淡逸的情调,不如说更袒露了隐于其后的一颗火热不安的心。这是热烈的向往,是急切的追求,诗中显示的自由安适的生活情趣对于处在禁锢状态的诗人来说,实在是太珍贵太美好了。于是,在写下日出奇句之后,诗人不欲甘休,以更显露地一吐自己的心愿为快,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的句子,宕开诗境,作了这样的收尾。只有真正体会柳宗元的现实处境,才能理解他结句的用心。诗人自始至终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样体现着他对自由人生的渴求。这也说明,要深入领会一篇作品的艺术风格,常常离不开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

 在这首诗中,那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作者自况的意味。主人公独来独往,突显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的情怀。

 这首诗和《江雪》一样,都是寄托诗人自己的心情意趣的,不过《江雪》写的是静态,此诗却是一句一个场景,连续转换,流畅活泼,生动之至。两首诗一静一动,珠联璧合,完美无缺的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应该可算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两篇杰作。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作者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意境?

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出自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鱼翁》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作者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意境?

柳宗元以老渔翁自称为,他钓的并不是鱼,钓的是满江雪,钓的是千万孤独。正值壮年的柳宗元,心灵深处一腔热血,无私无畏要想大干一场,使出自身的全身上下理想。

奈何天不如愿以偿,柳宗元参加的永贞革新健身运动,势力过于强劲,改革创新最后失败了。而柳宗元也贬官为永州诸葛。十年间的放逐,被管控,拘禁,过多的也被磨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孤独是一个人的许你浮生

人生价值和理想无从寻觅,情寄予山水间,或许可以稍微排解掉一丝孤单和无奈,可是又有谁可以走入作家的心灵深处,去慰藉他那一颗千万孤独的内心。

千山万水落满了飘飘洒洒的小雪花,全部白皑皑地面真整洁。千条万条小路被雪淹没,没有一丝人的足迹。整个世界全是清净,你听?雪落下的歌声这般的清静。

一叶孤舟,一个老渔翁,不畏严寒,孤单的钓这满江雪。作家没有面对去写孤单,反而是根据周围自然环境的烘托,把心灵深处的无力感无尽的变大。举世混浊我独醒,淡泊傲气,不与凡俗狼狈为奸,恪守创新发展的人生理想。

江雪好像一幅经典的中国画

“千山”“万径”呈现乾坤之宽阔。在这里“千山”中间是“鸟飞绝”,“万径”下是“人踪灭”。

“孤舟”“独钓”烘托老渔翁微不足道和孤独。全部天地间白皑皑一片,像一幅蒙版。老渔翁的一袭蓑衣便是这蒙版的亮点。虚空中间给人留有现实感。令人意犹未尽。

以上就是我的感触。

唐·柳宗元《渔翁》

[今译] 日出雾散,渔翁不见。忽然,“唉乃”一声,渔翁驾着小船摇了出来,他的周围是青翠的群山,他的船下是碧绿的江水。

[赏析] 《渔翁》是一首山水小诗,寓有作者政治失意的孤愤。苏轼评此诗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苏轼的所谓奇趣,主要指这两句而言。句中的“人”指渔翁。读者知道拂晓前他明明在打水生火,而烟消日出时反而不见了,使人感到“反常”。但“唉乃”一声,传来了橹桨之声,原来渔翁已游弋在山水中了,这又“合道”。上句的“反常”,使人产生一种觉得人在却又突然不见的惊异感;下句的“合道”,又使人感到橹桨之声怡情悦耳,青山绿水更加可爱。这种“反常合道”的写法,产生了一种特别的趣味,也写出了一种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清静寥廓的境界。

[原作]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